台灣總統大選 非綠整合瀕破局
2023年11月8日

距離11月20日台灣總統參選登記,只剩下40天,儘管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支持度,始終徘徊在35-40%,非民進黨陣營(國民黨侯友宜、民眾黨柯文哲、獨立參選郭台銘)如能整合為一組候選人,確實擁有極大勝選機會。儘管「下架民進黨」的輿論呼聲很高,但隨着時間不斷流逝,大家對非綠陣營能否整合,卻感到愈來愈悲觀。

撰文:郭正亮

柯文哲拋出「民調決定總統候選人」訴求,侯友宜和國民黨隔了幾天做出回應,包括三個部分:首先是反對民調作為唯一依據,侯表示「民調是重要參考,但不應該是唯一方法」、「應該先理念相同,再談方法整合」。

其次是強調執政理念,侯表示「核心理念就是反對台獨,維護台海和平」、「核心價值就是終結貪腐及政黨輪替」、「國民黨不會主張有藍綠合,相信支持藍白合的民眾不會接受綠白合」。

最後是建議整合程序,侯表示「先由兩個政黨立即正式開始面對面來談,把核心理念、政策主張及未來要推動的事項,具體列成綱領或公約」,還強調「這才是做事情該有的S0P」!

「簡單問題複雜化」


對柯文哲而言,國民黨的三點回應,顯然是把「簡單問題複雜化」,分明只要指定日期、指定公正機構做民調,就能立刻決出勝負,確定柯侯誰正誰副,國民黨卻先質疑柯是否「反對台獨」,也質疑民眾黨在立委選後可能拋棄國民黨、另搞「綠白合」。此外,還把總統候選人如何整合的單一問題,擴大為兩個政黨全面合作問題,還要求先搞定「兩黨的共同政策綱領或公約」。

尤其是第一點「反對民調作為唯一依據」,還說「應該先理念相同,再談方法整合」,更讓民眾黨火冒三丈。國民黨不便說出的真心話,就是自認為組織資源龐大,遠非小小民眾黨可比,甚至有國民黨高層私下表示,「難道柯贏了侯友宜,國民黨就要把所有黨公職、募款名冊都交給民眾黨」?

以民選公職為例,國民黨現任立委38席,民眾黨只有5席,而且都是不分區立委,沒有區域立委;國民黨縣市長14席,民眾黨只有1席;國民黨各地議員高達350席,民眾黨不到10席。如此明顯的公職差距,自然使不少國民黨人認為侯友宜只能當正,最多只能禮讓柯當副手。

趙少康甚至提出建議,民調佔60%比重,另外40%由政黨組織實力決定。但此一方案幾乎保證侯必然勝出,柯文哲根本不可能同意。

問題是,台灣選舉史早已證明,總統大選結果主要取決於候選人能力(包括個人條件、人格魅力、造勢能力、表達能力等等),並非政黨資源。例如最有名的2000年總統大選,分別是連戰代表國民黨、陳水扁代表民進黨、宋楚瑜脫離國民黨參選,當時的國民黨家大業大,不管是公職人數、動員資金、媒體廣告,都遠遠超過扁宋兩人,但選舉結果卻是陳水扁39.3%、宋楚瑜36.8%、連戰23.1%,儘管連戰花最多錢、用最多人、登最多廣告,最後卻慘敗給扁宋兩人。

侯或成「連戰第二」


弔詭的是,類似情形很可能再次發生在2024年總統大選。一旦賴清德代表民進黨、侯友宜代表國民黨、柯文哲代表民眾黨都投入大選,三人對比之下,侯的競選能力(尤其是造勢能力、表達能力)恐怕也最弱。三人在媒體和網絡激戰到最後,侯也很可能淪為第三名,成為連戰第二。

——節錄自11月號《IPO輸印尼 港股深層次矛盾》